「大安籠屋」是怎樣形成的:信維整宅的興與衰

文/李若雯
03大安捷運站旁,傳說中「天龍國」的核心地帶,矗立著一棟滿載弱勢人口的陳舊褐色大樓:
大安信維整宅。(攝影/李若雯)

 

「大安籠屋」是怎樣形成的:信維整宅的興與衰

這無疑是一個有土斯有財的年代,台北市大安區大安捷運站旁大安路上,人們口中的「天龍國」核心,矗立著台北市長官邸改建的「大安官邸」,銅牆鐵壁門禁森嚴,車庫開啟,緩緩流出幾部千萬名車,此處房價動輒一坪百萬以上,大安信義交叉路口的信維郵局亦即將都更,日前由晶華酒店集團得標,預估五年後又是一棟高聳的五星飯店。然信維郵局對面,卻是一棟頹圮雜亂的褐色大樓,外牆鑲滿鏽黃鐵窗,一眼望去戶戶盛滿陳年雜物,大樓內管線濫接亂竄、異味撲鼻、垃圾滿地,盡是敗落凋敝風景。

這棟大樓便是信維整宅,台灣建築規劃史與居民遷徙史的精華一頁,如今卻成了議員口中的「台北九龍城寨」,外人眼中的「台灣籠屋」。大樓內一戶六到八坪的狹小空間,半世紀以來曾容納過無數來自中國大陸、島嶼中南部的異鄉人,如今則是大安區低收入戶的大本營。惡劣的空間,使此地房價僅有鄰近區域一半。但同時一樓信維市場卻聚集了大江南北美食,川流不息的饕客使此處成了黃金店面。富貴與貧困、發展與遲滯,竟同時並存於一棟大樓之中,究竟如是矛盾、衝突之都市景觀如何形成?

07整宅建築採回字型設計,陽光自天井迂迴落下。
(攝影/李若雯)

 

把移民裝裡面:整建住宅的起源

所謂「整宅」即整建住宅,與國宅同為政府主導出資興建,然相較於一般國宅多為二、三十坪的核心家庭格局,信維整宅一、二樓一戶卻僅有六到八坪,高一點的樓層一戶也僅十餘坪大,使近五百戶的大樓硬是塞進了一千多人。會有如此差別,乃因不同於國宅以安置政府機關人員為主,「整宅」的住戶多為來自外地,卻無法分配到國宅的違建戶,來源又第一波1949年隨國民政府撤退的政治移民,及第二波1960年代台灣都市化過程中,自中南部鄉村北上謀職的經濟移民。社會的劇烈變遷,使1963年時全台北有百分之二十八的居民住在違建戶中,為改善此狀況,北市政府遂於1962至1975年陸續興建24處「整宅」,考量違建戶經濟狀況,整宅坪數普遍較小以拉低單價。整宅多位於中正、萬華等老市區,興建於1969年的信維整宅則是唯一位於大安區者,為使拆遷戶有更多機會從商維持生計,信維整宅特別規劃一、二樓為店鋪,三至六樓為住宅,地下另有傳統市場。

建立半世紀過後,信維地下市場已於年初歇業,但一樓外圈仍塞滿小吃攤,內圈則有金紙店、理髮廳、水果攤肉攤,回字型的走廊一繞,即使建築陳舊仍頗有人氣。走上二樓,可見整宅內走廊相當寬敞,依稀窺見最初的公共建築色彩,然灰黯光線下,戶戶門前傢俱雜物堆積如山,甚有幾隻幼貓於雜物堆中頻頻探頭,牆上則懸掛著一排排住戶私人衣物,環境雜亂擁擠,靜謐中唯見「四喜食品行」紅色招牌發光。

13成立近半世紀的「四喜」食品行,傳承正宗湖州粽手藝,是台北一大名店。(攝影/李若雯)

 

「這棟大樓本來是瓦斯公司,蓋的時候瓦斯槽搬不走,都直接往土地下打!地基好,泥土顏色跟旁邊都不一樣。」坐在整宅標準窄長長方形房內,今年六十二歲,於1980年嫁入信維整宅名店「四喜食品行」的陳麗蘭說道。

 

小檔案:見證整宅興衰的四喜五月粽
四喜食品行為整宅內歷史最悠久的店家之一。曾於大陸租界擔任廚師的江蘇人張士根,於1946年隨當時任職的鐵路局來台,退休後製作道地湖州粽於節日分送親友,孰料柔軟濃郁口感大受歡迎,一時詢問者眾,張士根遂於1971年於信維整宅開設店面,歷經三代傳承,如今四喜已成一經美食家胡天蘭認證為「風味媲美米其林星級料理」的老字號名店,端午節前常是一粽難求。

 

最好的時光:市場那些徹夜未眠的日子

1980年,在戲院當售票小姐的五股姑娘陳麗蘭來找住在整宅四樓的姊姊,正巧張士根妻子路過,瞥見正在門口打掃的陳麗蘭,瞬間決定要將她納為張家媳婦,於是央人說媒:「正月十五認識,二月訂婚,三月結婚,十二月生我大兒子,一年就結束了」陳麗蘭笑道。嫁入張家的陳麗蘭,見證了整宅最好的時光:「以前地下室菜市場過年一個禮拜都通宵,兩攤賣水果的,過年更是初一到十五每天都通宵,子女輪班顧,以前拼經濟就是這樣拼起來的。」每年端午前,食品行更是忙碌:「做到十一二點,早上四點多起來起火,差不多睡四個小時。」1980年代的台灣,大賣場尚未入駐,連鎖超商更是不見蹤影,位於整宅地下室的信維市場來客絡繹不絕,隨著時代轉變,大賣場入駐,整潔明亮的連鎖超商間間開啟,信維地下市場人煙漸稀,已於年初悄悄歇業。

 

一棟大樓的頹圮

半世紀過去,沒落的不僅是地下市場,隨著原住戶人丁繁衍,十坪上下的空間逐漸不敷居住,經濟狀況好的住戶老早搬離,或將屋子賣掉、出租,留在此居住的許多為榮民、外籍配偶及低收入戶家庭。而部分商家與住戶常於樓梯間任意傾倒垃圾,管理費收入不多的管委會無力負擔完善的清潔服務,使整宅常臭氣沖天。狹小的空間與凋敝的環境,使整宅形成「籠屋」外觀。「剛進去時被嚇到,沒有燈還要拿手電筒照,還有人睡在走道!」當地住安里里長歐秀珠道,「這樓是不定時炸彈,萬一發生火災很可怕。」歐秀珠表示,住安里五十幾戶低收入戶裡,便有四十幾戶位於信維整宅,整棟大樓如今有一半以上為租客,又可分為弱勢與外籍兩大宗。「一開始有許多榮民住在裡面,後來外配進來,有些榮民還會死在裡面。」而一月三百元的管理費,四百多戶住戶中仍有百餘戶拖欠未交,迫使大樓管理員林永年至法院聲請支付命令,向積欠費用六年以上的住戶催繳。軟硬體設備的缺乏,使整宅環境遲遲難以改善。

而整宅雖逐漸凋敝,四喜食品行的生意卻是欣欣向榮,端午前生意量大,食品行找了左鄰右舍趕包粽葉,臨時工大宗便是整宅中越來越多的外配「透早來做,做到中午都不起來的,吃飯一口兩口吃完就快起來繼續做。」問及為何不找本地低收入戶,陳麗蘭直言:「找中低收入戶也很難找,外配配合度比較高。」「這裏的組成落差很大,臥虎藏龍,以前這裡好的時候黑道很多,現在這裡已經變成難民營了。」陳麗蘭總結。

08公共建設色彩濃厚的整宅,如今被住戶堆滿各式雜物,甚或有野貓藏身於此。(攝影/李若雯)

 

安得廣廈千百戶?整宅的都更夢

「陳水扁選市長的時候,有被拜託來我們二樓看一下,他說選上一定來,但選上就沒來,但我們這棟實在太難搞,好搞建商早就進來了!」提及都更的可能性,陳麗蘭直白的說。里長歐秀珠則表示:「這裏大概有一千票,所以選舉時每個候選人會來看,看了半天都沒有做。」「(都更)似乎只有發生公安事件才會有進展。」但相較於周遭建築動輒一坪一百五十萬的天價,信維整宅仍維持著一坪五、六十萬的「平價」,且整宅因坪數小而相對單價低,不少投資客因此瞄準此地潛力,一買便是兩三戶坐等都更美夢,使整宅自住率不到一半。除了戶數多、產權割裂複雜外,各個房舍間更因所在位置及是否為店面而房價大不相同,使不同居民利益難以協調,都更因而遙遙無期。「除非地震大樓倒掉才有可能」,與女兒同住於一樓、在環保局從事清潔工作的居民表示。大樓管理員林永年主張,最好的方法是將都更案外包給財團,由財團出資,解決居民要求,陳麗蘭則持不同看法,她認為每個居民都想利益最大化,但賠錢生意,業者豈願從事:「489戶,每個人都在等改建,都是在等做釘子戶,要改建一定要政府來,不然沒辦法,怕財團蓋一半跑了。」「不然就是立法院修憲,只要八成住戶同意政府就強拆」。都更的困難,也使成員以房東為主的管委會對開會逐漸意興闌珊,難以湊足法定開會人數,進而使公共意見難以凝聚,大樓發展陷入僵局。

 

整宅人情一:最後的外省人

整宅原始住戶有極高比例的外省族群,一樓著名小吃攤「老趙刀切麵」「老鄒刀切麵」皆是道地北方口味。「以前(老趙)在大安官邸斜對面做,後來李登輝老婆受不了那個(麵食的)味道叫他搬走,他就搬到這」陳麗蘭回憶。如今店家多已交由第二、第三代接手,原初住戶多已凋零,而在整宅一住四十年的陳麗蘭,有許多與榮民鄰居相處的回憶。回字形建築裡,往年陳麗蘭每日皆會繞到獨居榮民葛先生屋前探視,過年時擔心因自己返鄉,葛先生無人照料,陳麗蘭還聯絡退輔會協助:「我跟退輔會說,你快點幫他找看護,不然過年沒人照顧他死在裡面都不知道!」。爾後葛先生住院無人看顧,陳麗蘭更聯絡到葛先生在大陸的孫子來幫忙:「他孫子說,反正誰講他都不太愛聽啦,只有我講他愛聽啦,他孫子以前來(整宅)過,兩個人有不歡喜我來調解。」陳麗蘭說。

陳麗蘭的另一個榮民記憶是晚年身體狀況惡化,按理應送至榮民之家養護,卻執意不肯,表達死也要死在整宅內的蔣先生,「這些軍人很固執的」,陳麗蘭道,最後陳麗蘭仍請退輔會將蔣先生送至榮家,整宅中最後一個獨居榮民就此離開,如今,即使是有家室的榮民也大多凋零,唯見數戶門上白底紅印退輔會查封封條,標明無繼承人的榮民財產已收歸國有,一切歸零。

 

整宅人情二:人間一角細裁量

整宅二樓迴廊轉角,「阿秀修改服飾」的招牌亮著,阿秀本人——一個留著娃娃頭,帶著金邊眼鏡的中年婦女,聚精會神的盯著縫紉機下不斷吐出的線頭,同時不忘抬頭,與群聚在店口的婦女們談著各家男人瑣事。「每到週末都來找阿秀聊天」,正計劃從任教國中退休,大腹便便的吳老師說,年近五十的她,長子已二八歲,次女則在北一女就讀,孰知幼子又忽來報到。吳老師如今住在整宅四樓,並同時在二樓另購一戶,裝修整備等待出租,說起自己的房地產投資,坐在阿秀店門口的吳老師眉飛色舞,映著服飾店內狹小屋內神桌上神明燈芯暖紅明亮,生生不息。一旁阿秀之母安坐竹椅之上,灰白捲髮下是淡然愜意的雙眼,說起女兒阿秀一生辛苦,修衣店只開週末,因為「伊要顧伊尪」,原來阿秀丈夫近年中風行動不便,平日由阿秀全力照顧,待週末兒女回來接手,阿秀方得來整宅裡修改衣服賺些外快,彷彿約好般,宅內女眷亦於此時聚集店門談天。是時農曆七月,服飾店隔壁的住戶擺了供品一桌,生食熟食、飲料零食一應俱全,樣樣供品皆插清香一根,是這個年代、這個地區罕見的齊備與熱忱。香煙繚繞下,婦女們笑談打盹,待時間緩緩經過,律法權狀之外,陳舊頹圮建築之內,此處竟是人情世界遺跡。

15位於整宅二樓的阿秀修改服飾店,鄰里們於此閒話家常。(攝影/李若雯)